辣椒资讯
当前位置:首页 > 新闻资讯 > 辣椒资讯

寿光蔬菜大棚,从传统到科技的农业革命

辣椒资讯 发布时间:2024-10-08 14:15:02 浏览数:0
 

在内蒙古鄂尔多斯的一处无土栽培大棚内,62岁的寿光蔬菜技术员徐少华正在耐心指导当地工人如何管理黄瓜、茄子等作物。徐少华的故事,是寿光蔬菜大棚发展的一个缩影。

1989年,寿光三元朱村建立了全国最早的冬暖式大棚,标志着中国设施农业的起点。徐少华是当时17名党员之一,他们带领村民开启了这一农业革命。最早的寿光蔬菜大棚,墙体由麦穰和泥垛成,棚体则是水泥立柱和竹竿结构。当时,村民们对于投资6000元建一个大棚心存疑虑,因为这是他们两三年的收入。但徐少华坚信,作为党员,他必须带头。

徐少华的坚持得到了回报。临近春节,他的黄瓜大棚产出的黄瓜每斤卖到了10元多,而当时猪肉的价格仅为2元一斤。那一年,三元朱村出现了17个“万元户”。

1990年,寿光开始在全县范围内大规模推广冬暖式蔬菜大棚,徐少华作为技术员,负责全县17个乡镇、共5031个大棚的技术培训指导。那一年,全县的大棚没有一个失败的,平均每棚收入达到了2万元。

随着时间的推移,寿光的蔬菜大棚经历了从第一代到第七代的演变。现在的大棚充满了科技感,自动温控、智能雾化、自动滴灌等技术的应用,使得种植更加高效和便捷。32岁的王聪,一个“棚二代”,管理着三个新式大棚,年收入超过20万元。他感慨地说:“现在,我们可以通过手机控制大棚,再也不用像父辈那样晚上睡不好觉了。”

寿光蔬菜大棚的物联网应用率已经超过80%,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乡创业。为了实现“买全国、卖全国”的目标,寿光建立了以农产品物流园、果菜批发市场为龙头,1400余家村头市场为支撑的蔬菜供给体系,蔬菜年交易量达到900万吨。

徐少华和王聪的故事,是寿光蔬菜大棚从传统农业向科技农业转型的生动写照。如今,寿光的蔬菜大棚不仅改变了当地农民的生活,也成为了中国农业现代化的一个典范。